11月1日,秋日暖阳洒满校图书馆星空报告厅。西安交通大学第十二届国际学生汉语演讲比赛在此顺利举办。17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以“学在中国,研在西安”为主题,用流利汉语分享在西安交大的求学时光与城市见闻,其多元文化下的成长与感悟,为现场师生呈现了一场兼具国际视野与文化温度的语言盛宴。
报告厅内气氛热烈座无虚席。赛事邀请教务处贺进副处长、医学部孟列素副处长、外国语学院彭风玲主任、国际教育学院田美副院长担任评委,国际教育学院温广瑞院长也莅临赛场。来自越南的陶明玉率先登台,以《我为什么不再说“不好意思,我是外国人”》开启整场演讲。她分享了初到交大时依赖“外国人”身份逃避交流,到后来主动突破心理“围墙”,在课堂上勇敢发言,“错误不是笑话,而是通向进步的阶梯”的感悟,引发在场学生的强烈共鸣。越南学生阮文平以《一首歌里的西安“味儿”》为题,现场哼唱“西安人的城墙下是西安人的火车,西安人不管到哪都不能不吃泡馍”,熟悉的旋律瞬间拉近与观众的距离。在演讲尾声还带来越南杯舞表演。越南传统舞蹈的柔美与西安文化的豪迈形成巧妙呼应,赢得台下掌声不断。农氏嫣同学以《一座桥,一束光:我的国际中文教育之旅》为题,讲述了自己作为线上中文老师的动人经历。学生作业里的“学中文,就像在黑夜里看到一束光。”,让她深刻意识到国际中文教育的意义,“我教授的每一个汉字,讲述的每一个中国故事,都在为这些孩子搭建一座通往更广阔世界的‘桥’。’”她选择来到西安交大攻读国际中文硕士,正是希望将教学一线的感动与困惑,淬炼成更系统的理论与方法,让“桥”更坚固、“光” 照得更远,这番真挚讲述赢得全场久久不息的掌声。津巴布韦的孙天佑以名字中的“天佑” 为引,分享初到中国时因踢倒行李箱脱口而出 “对不起” 的趣事,从对 “中国功夫” 的刻板印象,到在西安古城墙上触摸“唐朝的风,明朝的雨” 的震撼,展现了汉语学习与文化认知的双重成长。


选手们的演讲内容丰富多元,既有课堂上克服汉语障碍、参与实践作业的学术成长,也有在西安街头迷路时收获陌生人帮助的温暖经历;既包含对秦始皇陵兵马俑、大唐不夜城等文化地标的感悟,也有对创新港实验室深夜灯火的赞叹。来自伊朗的珍珠以“听不懂” 三字为核心,讲述从在药店因语言不通感到无助,到如今立志用汉语服务患者的转变;泰国学生田心岚分享放弃泰国学业、转学西安交大的抉择,用“每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”鼓励同龄人坚持自我节奏;印度留学生王晓宇则结合素食生活与医学专业学习,展现 “一步一印,医路前进”的决心。



比赛评审环节,评委老师从内容原创性、汉语表达流畅度、情感感染力等维度对选手表现综合打分,最终评选出一等奖3 名、二等奖 6 名、三等奖8名。




教务处贺进副处长在点评中表示,留学生们的演讲不仅展现了扎实的汉语功底,更传递了跨越国界的友谊与对知识的渴望,希望以此次比赛为契机,推动更多国际学生深入了解中国、热爱西安。
此次国际学生汉语演讲比赛的顺利举办,不仅为留学生提供了展示汉语能力的平台,更成为西安交大推进国际化教育、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。国际学生的个体成长见证了文明互鉴的过程,不仅让汉语从“交流工具”升华为“文化载体”,更让“讲好中国故事”从单向传播转向双向共鸣,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来自青年一代的、充满温度的语言力量。相信未来当这些留学故事在更广阔的舞台被讲述,中国与世界的理解之桥必将愈发坚固,不同文明的交融之光也将愈发璀璨。